日前,從江蘇省交通廳獲悉,截至目前,該省13個省轄市和90個縣(市、區)都出臺了關于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辦法,鄉鎮建立的農村公路管養機構已有1166個,建立比率達到97.4%,配備了鄉鎮專職管理人員3652人,沿線有17338名農民群眾參加了農村公路的日常養護。一個以縣級政府為責任主體、以政府財政投入為主要渠道的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正在加速形成,農村公路基本步入了全面養護狀態。
養護是可持續發展
江蘇2003年開始大規模建設農村公路,平均每年建成農村公路逾萬公里。目前,江蘇省農村公路總里程已達到12萬多公里,實現了境內所有建制村通農村公路。隨之而來的一個問題是農村公路如何管理養護。
江蘇省交通廳公路局副局長宋國森認為,農村公路的公益性決定了它的管理養護很大程度上應由政府承擔,雖然農民是農村公路的最大受益者,但不可能也不應該讓農民自己掏錢去養護農村公路。建設是發展,養護也是發展,而且是可持續發展。
2006年,江蘇省交通廳確立海安縣和東臺市為農村公路管養體制改革試點。海安縣在實踐中構建起了“兩級建設、三級管理、四級考核”的建管模式;東臺市堅持“一建就管、邊建邊管”
的原則,建立健全“三配套”、“三落實”、“三掛鉤”的運作機制,取得顯著效果。2007年5月,江蘇省政府下發《關于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意見》,對農村公路管養的責任主體、資金來源等作出明確界定。在此基礎上,2007年11月,江蘇省交通廳出臺《江蘇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實施方案》,指導市、縣交通局開展公路管理養護體制改革工作。省交通廳公路局增設了農村公路管理辦公室,負責對全省農村公路管理養護進行指導。
政府為主,多元籌資
養護資金從何而來?農村公路的日常管養不能僅靠省里的補貼,需要有穩定的資金投入。
根據江蘇省政府出臺的《關于加強農村公路管理養護的意見》,農村公路管養資金確立了“縣鄉自籌、省市補助、多元籌資”的原則,同時要求各級地方財政安排必要的財政資金,保證農村公路的正常養護。此后,大部分縣(市、區)政府都在出臺的農村公路管養改革意見或辦法中,對投入農村公路養護資金作了安排。
以常熟市為例,常熟市財政按每年每公里市道8000元、鎮道4000元、村道1000元的標準同步配套養護資金補貼;與此同時,鎮政府也按每年每公里鎮道4000元、村道1000元的標準同步配套補貼,資金列入市、鎮政府財政預算。
在政府投入為主的前提下,各地還想方設法多渠道籌措資金,如鹽城、連云港等市的部分鄉鎮通過“一事一議”等方式每年籌措鄉村公路養護資金10萬元以上,有力促進了鄉村公路的養護。